中医外科学伍陆

第五节 肠 痈

刘某,男性,24岁。4小时前出现脐周围疼痛,目前以右下腹胀痛为主。伴有低热、头昏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,大小便正常。检查体温正常,右下腹压痛,轻微紧张和反跳痛,未触及肿块。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,血常规示白细胞11×/L,中性粒细胞80%。彩色超声检查阑尾肿大,周围少量渗出。

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,属内痈范畴。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以青壮年为多,男性多于女性,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%~15%,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。肠痈之病名最早见于《素问·厥论》,曰:“少阳厥逆……发肠痈不可治,惊者死。”《金匮要略》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,推出了大黄牡丹汤等有效方剂,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应用。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腹痛起始于胃脘或脐周,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,伴发热、恶心、呕吐,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。

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、慢性阑尾炎。

总由气机不畅,气滞血瘀,瘀久化热,积热腐肉而成。

1.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,嗜食生冷、油腻,损伤脾胃,导致肠道功能失调,糟粕积滞,湿热内生,积结肠道而成痈。

2.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 致气血瘀滞,肠道运化失司,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。

3.情志所伤 郁怒伤肝,肝失疏泄,忧思伤脾,气机不畅,肠内痞塞,食积痰凝,瘀结化热而成痈。

4.寒温不适 外邪侵入肠中,经络受阻,郁久化热成痈。

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,导致肠道传化失司,糟粕停滞,气滞血瘀,瘀久化热,热胜肉腐而成痈肿。

西医学认为,本病的发生与其解剖特点和生理因素密切相关。阑尾是细长而游离的管腔结构,血供为终末动脉,易发生扭曲,异物梗阻而致血运障碍,造成黏膜坏死,细菌入侵而形成炎症。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。根据阑尾炎发病后的病理改变,又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、化脓性阑尾炎、坏疽性阑尾炎、阑尾穿孔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。

1.诊断

(1)临床表现

1)初期 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,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,疼痛呈持续性、进行性加重。70%~80%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,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。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,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(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、外1/3交界处),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,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。两侧足三里、上巨虚穴附近(阑尾穴)可有压痛点。一般可伴有发热,体温在38℃左右,恶心纳减。舌苔白腻,脉弦滑或弦紧等。

2)酿脓期 若病情发展,渐至化脓,则腹痛加剧,右下腹明显压痛、反跳痛,局限性腹皮挛急,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。壮热不退,体温39℃以上,恶心呕吐,纳呆,口渴,便秘或腹泻。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
3)溃脓期 腹痛扩展至全腹,腹皮挛急,全腹压痛、反跳痛。伴恶心呕吐,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;壮热自汗,体温39℃~40℃,口干唇燥。舌质红或绛,苔黄糙,脉洪数或细数。

4)变证

①慢性肠痈 本病初期腹痛较轻,身无寒热或微热,病情发展缓慢,苔白腻,脉迟紧;或有反复发作病史者,多数为阑尾腔内粪石阻塞所致。

②腹部包块 在发病4~5天后,身热不退,腹痛不减,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(阑尾周围脓肿),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块(肠间隙、膈下或盆腔脓肿),多为湿热瘀结、热毒结聚而成。

③湿热黄疸 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、肝肿大和压痛、黄疸,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。

④内、外瘘形成 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,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溃,亦可向膀胱、阴道或腹壁穿破,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,脓液从瘘管排出。

(2)辅助检查

①血常规检查 初期,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;在酿脓期和溃脓期,白细胞计数常升至18×/L以上。

②尿常规检查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,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。

此外,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和超声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。钡灌肠摄片检查对慢性阑尾炎诊断有一定帮助。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,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。

2.鉴别诊断

(1)胃、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,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。病人多有溃疡病史,突发上腹剧痛,迅速蔓延至全腹,除右下腹压痛外,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,腹肌板状强直,肠鸣音消失,可出现休克。多有肝浊音界消失,站立位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。如诊断有困难,可行腹腔CT或诊断性腹腔穿刺。

(2)右侧输尿管结石 腹痛多在右下腹,为突发性绞痛,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,腹痛剧烈,但体征不明显。肾区叩痛,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。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。X线摄片约90%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显示结石影。

(3)妇产科疾病

①异位妊娠 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,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,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,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。

②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 临床表现与宫外孕相似,多在月经中、后期发病。

③卵巢囊肿扭转 腹痛突然而剧烈,盆腔检查可发现右侧囊性肿物。

④急性输卵管炎 腹部检查时压痛部位较阑尾炎为低,且左右两侧均有压痛,白带增多或有脓性分泌物,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。

此外,有时还须与急性胃肠炎、右侧肺炎和胸膜炎、急性胆囊炎、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进行鉴别。

六腑以通为用,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主要法则。初期(急性单纯性阑尾炎)、酿脓期轻证(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)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(阑尾周围脓肿),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,能免除手术和并发症带来的痛苦。特殊类型(老人、小儿、妊娠)阑尾炎、炎症反复发作和病情严重者,及时采取手术效果较好。

1.辨证论治

(1)瘀滞证

证候:转移性右下腹痛,呈持续性、进行性加剧,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;伴恶心、纳差,可有轻度发热;苔白腻,脉弦滑或弦紧。

治法:行气活血,通腑泄热。

方药: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。常用大黄、芒硝、桃仁、牡丹皮、冬瓜仁、红藤、金银花、紫花地丁、连翘、乳香、没药、延胡索、甘草等。

(2)湿热证

证候:腹痛加剧,右下腹或全腹压痛、反跳痛,腹皮挛急;右下腹可摸及包块;壮热,纳呆,恶心呕吐,便秘或腹泻;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
治法:通腑泄热,利湿解毒。

方药:复方大柴胡汤加减。常用柴胡、黄芩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白芍、生大黄(后下)、枳壳、木香、生甘草、蒲公英等。

(3)热毒证

证候:腹痛剧烈,全腹压痛、反跳痛,腹皮挛急;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,时时汗出,烦渴,恶心呕吐,腹胀,便秘或似痢不爽;舌红绛而干,苔黄厚干燥或黄糙,脉洪数或细数。

治法:通腑排脓,养阴清热。

方药: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。常用大黄、芒硝、桃仁、牡丹皮、冬瓜仁、黄芪、穿山甲(炒末)、川芎、当归、皂角针等。

2.外治疗法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,均可选用金黄散、玉露散或双柏散,用水或蜜调成糊状,外敷右下腹;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醋调敷。还可采用通里攻下、清热解毒等中药肛滴,如大黄牡丹汤、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~mL,直肠内缓慢滴入(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,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),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,加速吸收,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。

3.特殊类型肠痈的治疗

(1)小儿肠痈 发病率较成人为低,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和肠炎的同时,病情发展快且较为严重。腹肌紧张不明显,压痛范围一般较广而不局限,容易发生阑尾穿孔及其他并发症。病人高热、恶心呕吐出现早而频,常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。西医学认为,小儿阑尾壁薄,血运易受障碍,发生坏死穿孔快,加上大网膜发育不全,不能起到保护作用,一般多主张早期手术。

(2)老年肠痈 因老年人对痛觉迟钝,反应性差,故症状和体征常常不典型,转移性右下腹痛常不明显,腹膜刺激征多不显著;同时,虽然炎症较重,但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在正常范围。因此阑尾坏疽穿孔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都较高。由于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往往不相符合,容易延误诊治,尤应警惕。中医学认为,患者年老体弱,气血两虚,应尽量少用苦寒攻下药物,适当加入益气养阴、扶正托里药物,可取得明显疗效。同时应适当选用对厌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。

(3)妊娠期急性肠痈 临床上也较为常见。其特点是随着妊娠的月数增加而阑尾压痛点不固定,腹肌紧张和压痛均不明显,穿孔后由于胀大的子宫的影响,腹膜炎症不易局限,炎症刺激子宫可致流产或早产。由于肠痈对孕妇和胎儿危害较大,一般主张应早期手术治疗。

(4)异位肠痈 症状及体征多不典型,有盆腔内、盲肠后、腹膜外、肝下、左下腹等不同部位的肠痈。可按一般肠痈的治疗原则,选择手术或非手术疗法。

4.其他疗法

(1)一般疗法

①输液 对禁食或脱水或有水、电解质紊乱者,应静脉补液予以纠正。

②胃肠减压 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伴有肠麻痹者,应行胃肠减压,目的在于抽吸上消化道所分泌的液体,以减轻腹胀,并为灌入中药准备条件。

③抗菌药物 腹膜炎体征明显或中毒症状较重者,可选用广谱抗菌药物。

(2)针刺疗法 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,具有促进肠蠕动、促使停滞物排出、改善血运、止痛、退热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。主穴: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。配穴:发热加曲池、合谷或尺泽放血;恶心呕吐加内关、中脘;痛剧加天枢;腹胀加大肠俞、次髎。均取泻法,每次留针0.5~1小时,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,每日2次。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。

(3)手术疗法 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,尤其是小儿急性阑尾炎,一经确诊应积极行手术治疗。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、慢性阑尾炎也可选用腹腔镜行阑尾切除。

1.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,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;驱除肠道内寄生虫,预防肠道感染。

2.对初期、酿脓期肠痈(急性单纯性、轻度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),可根据食欲情况给清淡软食或半流食,并发腹膜炎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。

3.除初期肠痈(急性单纯性阑尾炎)外,一般应卧床休息,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,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,防止过早下床活动,以免病情反复。

4.本病复发率很高。为了防止复发,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,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~14天,可明显降低复发率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oskm.com/wadwh/987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    当前时间: